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月7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新的纳米线焊接技术,可使用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用一束简单的光将纳米线焊接在一起。发表于刚刚出版的《自然·材料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有望促成新式电子设备和太阳能设备的出现。目前,有些纳米学家正专注于制造由金属纳米线组成的导电网格,这样的网格具有卓越的输电性能、成本低廉且非常容易处理,可广泛应用于下一代触摸屏、视频显示器、发光二极管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然而,在制造这样的网格的处理过程中,必须对精巧的网格施加热或压力,才能将形成网格的呈十字形摆放的纳米线熔接在一起,而这又会破坏网格。 最新纳米线焊接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新技术的核心是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的物理属性——光以波的形式流过金属的表面并和金属相互作用。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使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元件和回路具有纳米尺度,从而可实现光子与电子元器件在纳米尺度上完美联姻。科学家们用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光照在纳米线上之前和之后进行拍摄,图片对比发现,光照前,单个纳米线一层层叠放在一起;光照后,在顶部的纳米线就像天线一般,引导光的等离子体激元波进入底部的电线中并制造出热将纳米线焊接...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473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新闻来源:solidot来自《科学》的报道(中文),最近知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Elsevier受到了来自包括几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超过2900名科学家群体的抵制。抵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不满意Elsevier的期刊价格太贵,以及Elsevier支持SOPA法案。纽约大学数学系的一位博士生建立了thecostofknowledge.com号召科学家签名,并声明不在 Elsevier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不给这些刊物审稿,以及不参加公司的任何编辑工作。 编者注:Elsevier对教育机构一般为包库模式(一次性缴纳一年费用后,文章随意下载),对企业机构则是预付费的原文按篇计费模式,每篇文章10美元。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683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新闻来源:solidot研究人员创造出至今最薄的玻璃。 超薄玻璃由硅和氧构成,是科学家在无意中创造出来的,当时他们正在覆盖一层铜的石英上制造单碳原子层石墨烯。他们怀疑是空气泄漏导致铜与石英发生反应,石英也是由硅和氧构成,被用作石墨烯的基底。玻璃只有三个原子厚,是至今最薄的二氧化硅玻璃。此类的超薄玻璃可用作半导体或石墨烯晶体管。ScienceShot: Two-Dimensional Glass - ScienceNOW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2/02/scienceshot-two-dimensional-glass.html?ref=hp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441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日(北京时间)报道,来自IBM、苏黎世理工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工程师近日表示,他们构建出了首个10纳米以下的碳纳米管 (CNT)晶体管,而这种尺寸正是未来十年计算技术所需的。这种微型晶体管能有效控制电流,在极低的工作电压下,仍能保持出众的电流密度,甚至可超过同尺寸性能最好的硅晶体管的表现。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纳米快报》杂志上。很多科研小组都致力研发小尺寸的晶体管,以切合未来计算技术对于更小、更密集的集成电路的需要。但现有的硅基晶体管一旦尺寸缩小,就会失去有效控制电流的能力,即产生所谓的“短沟道效应”。 在新研究中,科研人员舍弃硅改用单壁碳纳米管进行实验。碳纳米管具有出色的电气性能和仅为直径1纳米至2纳米的超薄“身躯”,这使其在极短的通道长度内也能保持对电流的闸门控制,避免“短沟道效应”的生成。而IBM团队研制的10纳米以下碳纳米管晶体管首次证明了这些优势。 科学家表示,理论曾预测超薄的碳纳米管将失去对于电流的闸门控制,或减少输出时的漏极电流饱和,而这都会导致性能的降低。此次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证明了10纳米以下的碳纳米管晶体管也能表现良...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460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据国外媒体报道,微型电机能够给予“运行”一个不同的意义。研究人员们已经设计出了一款微型电机,能在酸性环境下借助氢气泡自主驱动,这就意味着它们能够在胃酸环境下运行。泡沫驱动的微型火箭放大图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学教授约瑟夫•王领导的研究团队,使用极其微小的塑料管构建了每个微型电机,这些塑料管表层镀有一层薄锌。这个电机结构整体长度接近10微米。当工程师把这个微型火箭放置在酸性溶液中时,锌原子失去了分子,化学反应产生氢气泡,然后微型火箭就急速运行。随着溶液中的PH值降低,微型火箭的速度不断提高。王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称他们的微型电动机速度能够达到每秒1050微米,这个速度意味着每秒可穿行大约100个人体长度。那个速度对于人体来说有点快。尽管它们听起来有点像适胃药片,研究人员们能够通过在外层组织增加磁性层来控制它们。通过改变磁场,微型火箭甚至能够捡起或者释放微小的塑料“货物”。 PhysOrg网站公布了一段微型电机运行的视频,看起来就像是M.C. Escher的绘画。最近在《美国化学协会杂志》上公布了研究人员们的研究结果,很显然这是第一次研制出一种不需要额外化学燃料的微...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539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新闻来源:solidot世界上最薄和最强的材料现在具备了磁性,证明它具有潜力可应用于电子设备。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ndre Geim爵士和Irina Grigorieva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 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以网状结构排列。研究人员在原先无磁性的石墨烯中掺和其它无磁性的原子如氟,或者从网状结构中移除部分碳原子,留下的名叫空穴的空间加入具有磁性的原子如铁原子。Irina Grigorieva博士称,这就像是负负得正。Geim爵士说,可观察的磁性非常小,即使是磁性最强的石墨烯样本也不会吸到你家的冰箱上。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774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韩国高等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Tachyon二号”超级计算机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宇宙模拟,共用了157392GB硬盘空间和26232个处理核心,历时20天。“Tachyon二号”的运算速度在所有超级计算机中排名第26。此次模拟名为“HorizonRun 3”,共对大约3740亿个颗粒进行了分析,所涵盖的区域相当于可观测宇宙的三分之二左右。此项研究的目的旨在模拟宇宙的诞生和演化,了解我们观察到的银河星团和超星系团等宇宙组成部分如何走向终结。通过模拟,天文学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宇宙如何随时间发生改变。此外,他们还详细研究了一系列非常古老和遥远以至无法用望远镜观测的结构以及只在理论中存在的现象,例如重子声学振荡。重子声学振荡是宇宙诞生后遗留下的巨大的冻结暗能量团。天文学家希瑟-库珀博士认为这项模拟具有重要意义。她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雄心勃勃且令人难以置信的研究,将我们带到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在宇宙中占很大比重的神秘暗物质以及驱动宇宙的未知暗能量。”借助于“Tachyon二号”等超级计算机,天文学家正以空前的速度加深对宇宙的认知。1970年,吉姆-皮伯...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492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据外媒报道,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的研究团队利用新途径,构建出了可用于锂空气电池的多孔分层石墨烯。这种基于气泡构建的石墨烯结构的形态与破损的蛋壳相似,可大大提高锂空气电池的储能容量,未来有望取代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传统光滑石墨烯片,解决普通石墨烯在使用中易被微粒阻塞的困扰。相关研究报告发布在近期出版的《纳米快报》杂志上。石墨烯的分子结构科研人员表示,自我装配的多层石墨烯片不仅是锂空气电池的理想设计,也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潜在的能源存储领域。此外,新型石墨烯材料将不依赖于铂或其他贵金属,可有效降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锂空气电池可支持远程电动汽车,虽然自身重量很轻,但其应用仍受限于实际的储能容量和较差的循环寿命。此次研究展示了如何实现电池容量的最大化。材料学家表示,这对于电动汽车和能量存储领域的应用十分关键。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562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日本夏普公司4日宣布,已成功研发出光电转化率高达36.9%的太阳能电池,刷新了公司2009年创下的35.8%的世界纪录。新成果可应用于人造卫星等,预计2014年后投入实际使用。刷新纪录的是夏普“化合物太阳能电池”。该电池的特点是不使用硅,而是以铟、镓等多种元素为材料,具有三层叠加的光吸收层。研究人员减小了电池各层结合处的电阻,成功提升了转换率。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544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
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双曲超材料,在氧化铝膜上培育银纳米线,制成一种平整的吸光板,可吸收80%的照射光。随后他们把这种板表面弄粗糙,具有高峰和低谷,任何光线只要受到反射,就会被吸收进入表面,实际上光子是被“吸”进材料中。结果这种材料能吸收高达99%的照射光线,且颜色比黑色更暗。当双曲超材料表面粗糙时,其反射率被极大的降低,变成比黑色更暗(darker than black)该材料应用范围包括窃听技术、高效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等。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电子预印本文献库arXiv上。《科学时报》 |
分享到 豆瓣网 开心网 人人网 QQ书签 Google 1494个朋友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 阅读全文 |